白字戏传承人吴佩锦:35年“艰”守,这辈子就像一出戏

2023-9-27 16:49| 发布者: swsmsw| 查看: 10598| 评论: 0|来自: 南方+客户端

摘要: 汕尾市民生网 ——汕尾海陆丰每日最有价值的资讯

      如今,吴佩锦已51岁,每当谈起近800年历史的白字戏与35年坚守的话题,他最担忧的,是传承。

      白字戏是用汕尾海丰、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,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等粤东地区,1992年被列为广东省四大稀有剧种之一,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     因使用地方语言演唱,并融入一方风俗,白字戏在汕尾有很好的群众基础,但经疫情影响及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,该戏曲的演出市场等受冲击,难以吸引和留住合适人才。

      这也是不少地方戏曲面临的普遍困境。面对挑战,吴佩锦选择“越是困难,越要坚持”。为此,他排新剧、勤演出;拍短视频、开直播;进小学、高校传戏……

      他想尽最大努力,让有近800年历史的稀有小剧种在海陆丰大地传唱不息。

 回暖

“白字戏从不缺观众!”

      9月15日下午,受台风“海葵”残余环流影响,汕尾市海丰县,雨下不停。

      刚从广州赶回剧团的吴佩锦,一边接受采访,一边不时看时间,他还要和剧团成员赶往18公里外的陶河镇下家村,“晚上7时30分前要准时开戏。”

      当晚7时许,下家村搭建的帐篷舞台上,《白罗衣》如期上演,700多名村民坐在帐篷下看戏,不少人打伞在帐篷外过戏瘾,演出一直持续到12时。

      这是近期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(即海丰县白字戏剧团)马不停蹄下乡演出的一幕。

      “白字戏从不缺观众!”今年以来,汕尾戏曲市场摆脱疫情影响,快速复苏,让吴佩锦很兴奋。作为传承人,他对戏剧的冷暖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。

      “下雨也阻挡不了看戏的热情,‘哎咿嗳’(白字戏唱腔)已深入海陆丰人民骨髓!”吴佩锦说。

吴佩锦在《徐九经升官记》中饰演徐九经。受访者供图

      在海陆丰地区,民间流传着“老爷不死有戏看”的俗语。

      “这里的‘老爷’,是指当地祭祀的神明。”吴佩锦介绍,海陆丰地区各类祭祀、祈福活动多,每逢民俗节庆、红白喜事及建祠堂、庆丰收等,当地都有请戏班子来唱戏的习俗,白字戏使用本地方言演唱,很受群众喜爱。

      吴佩锦至今仍记得当年的演出盛况,“白字戏风靡时,每次下乡演出,有上万名群众围观。”2019年,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演出高达260场。

      然而,过去三年,受疫情影响,白字戏演出几乎停顿。

      白字戏的归来,让演员们看到希望。吴佩锦拿出一份演出排期表告诉记者,今年除暑期天气炎热休整两个月外,进入9月后,剧团演出已排到了春节,一共有124场演出,平均每个星期演出约6场,全年共演出约190场。

      群众基础广泛,是剧团的信心所在。在吴佩锦看来,全年演出场数控制在180场左右是最合适的,“要留点时间训练,提升品质。”

坚守

“戏要排好,钱我来找”

      “戏如人生”,是吴佩锦办公室挂的一幅字,也是他的人生写照。

      35年从艺生涯,他有着“两出两进”剧团的经历,在白字戏火热时离开,又在剧团困难时回来。

      吴佩锦自幼喜欢唱歌,爱好舞狮,有武术基础。1988年,海丰白字戏剧团招聘演员,15岁的吴佩锦正读初中,经老师建议,他报名参考,并在众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。

      “白字戏那时很热,能进入剧团,绝对是一种荣幸!”吴佩锦回忆说。

      当时剧团艺术氛围很浓,专门请来汉剧老师刘志群等向新演员教授戏曲基本功,包括把子功、弹子功、刀枪剑戟、翻筋斗等。

      吴佩锦很能吃苦。剧团规定新演员早上6时起来练功,他凌晨4时就起来练。结业时,他的基本功在同批新演员中最好,一字马、空翻等高难度动作,都能做到。

      第一次演出跑龙套,吴佩锦特别紧张,脚不时发抖。在台上摸爬滚打两三年后,他凭很高的悟性,开始演主角,包括武角方世玉、燕青,以及丑角沈庭芳等,越演越出名。

吴佩锦(左一)在《姐妹皇后》中饰演欧阳庆。受访者供图

      然而,正当他要绽放芳华时,一场意外突然降临。1993年,21岁的吴佩锦因脸部长满青春痘,化妆出现感染。“当时脸上皮肤感染并溃疡,去广州看医生,医生说不能再化妆,否则有病变的危险。”至今,吴佩锦脸部仍有凹凸不平的痕迹。

      “没办法,顺其自然。”带着无奈,吴佩锦离开了舞台。

      离开剧团后,吴佩锦开起了药店,并做起电器生意,一度赚了近百万元,成为当时的“百万富翁”,但他依然关注着白字戏,保持练功的习惯,演艺功力没有落下。

      从1996年开始,白字戏剧团开始走下坡路,这让吴佩锦很揪心。

      “不是市场不行,而是受到了民营剧团的冲击。”吴佩锦回忆说,当时民营剧团发展红火,剧团的一些老艺人甚至跑去民营剧团,导致专业剧团演出少、收入低、没凝聚力。

      “如果动员他回来,剧团就有希望。”有演员提出。时任海丰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找到吴佩锦,希望他能回去带领剧团走出低谷。

      吴佩锦那时生意正好,对于是否回剧团,亲友有不同的声音。有朋友劝他不要回去,“做生意赚钱不好吗?”

      “不能眼巴巴看着剧团就这样衰落下去。”2002年,吴佩锦毅然选择弃商再从艺。

      回到剧团,吴佩锦所面临的,是剧团成员的社保、医保有拖欠,设备很简陋,办公室甚至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,士气低落。他先筹集了10万元,给员工缴清了医保、社保,并将自己的车无偿借给剧团演出使用,这些改变,提振了剧团演员的信心。

      一部新戏,往往能挽救一个剧种。面对要不要排新戏,时任团长唐大聪发愁:“排戏容易,钱从哪来?”

      “戏要排好,钱我来找。”吴佩锦找朋友资助了几万元,用于购买服饰、道具等。看到吴佩锦这么拼,剧团上下也拧成一股绳。“当时剧团中钟芝铭、李启忠、徐再明等老艺人带头参与导演、作曲,虽然排演一出戏只有两三千元补贴,但他们热心参与,体现了老艺人的艺德。”吴佩锦说。

吴佩锦35年的艺术人生。简仁山 绘图

      2012年,吴佩锦第二次离开剧团,调到汕尾市文化馆工作。离开剧团后,他还是与白字戏打交道,经常参加公益演出,或组织开展公益培训。

      时间来到2020年。受疫情影响,白字戏演出市场中断,剧团演员收入锐减,有演员为了解决温饱问题,工作之余兼职跑滴滴、做代驾,剧团又一度陷入危机。

      当年6月,吴佩锦再次回到剧团。他带头抓训练、排新戏,和剧团一起熬过最艰难的三年。

困境

“说是天下第一,其实是‘天下唯一’”

      目前,汕尾海丰县仅有一家专业的白字戏剧团,该团也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团”。

      “天下第一,其实是‘天下唯一’。”让吴佩锦最担忧的,并不是白字戏在当地的市场,而是传承缺乏人才,“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人。”

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团”。

      早在1992年,白字戏就成为广东四大稀有剧种之一。之所以稀有,是因为演出市场仅在海陆丰地区,属于地方小剧种,市场小,从业人员收入难保障。

      2020年6月,当吴佩锦第二次回到剧团,演员还是老面孔居多,新面孔很少。剧团也曾新招了一批年轻演员,但多数待不了多久就走了。

      而在白字戏发展最高峰期,海陆丰地区民营剧团曾一度多达近百家,从业人员超4000人。如今,老一辈演员渐渐退出舞台,但新人却难以接上。据估算,整个白字戏从业人员缩减了一半以上。

      为什么留不住人?吴佩锦说,虽然演出市场还在,但由于行业收入偏低,而戏曲又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艺术,付出与收入不匹配,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。

      据悉,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的收入主要靠两块,一块是财政投入,一块是演出收入。疫情防控期间,演出市场几乎为零,尽管海丰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在原有220万元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增加经费支持,但60多人的团队,扣除社保、医保,演员平均月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,即使今年演出市场恢复,但收入依然偏低。

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排练场。

      “剧团全年演出规模约190场,已是满负荷运转,两项加起来,演员平均月工资是四五千元,后勤人员更低。”吴佩锦说,“近段时间,剧团又有5名年轻演员离开。”

      年轻人才不愿加入,艺术水平传承堪忧。“汕尾没有专业的戏校,以前新演员主要靠老师傅带,靠演员平时自觉地练,如今日常训练缺乏,有艺术造诣的人才也少,演出水平不如从前。”吴佩锦坦言。

      吴佩锦对艺术要求很高。“上了舞台,就是戏中人,在舞台上不能让自己的脸受辱。”每次演出结束后,他都会再仔细回顾演出过程,斟酌哪个细节还不到位,怎样才更完美,“很多时候,一句台词、一个动作,就可以让观众感动得掉眼泪。”

      这既是他的从业感悟,更是老一辈艺人对艺术的孤苦追寻。而现在,能够坚持高标准的艺人越来越少。

      身为传承人,吴佩锦一直在物色徒弟,他眼中的“好苗子”,不仅要有艺术禀赋,更要以“德”为先。“一旦收徒,我会把毕生本领倾囊相授,但如果他只是想学三成本事,就想打师傅的旗号,那我绝对不收。”遗憾的是,他至今仍未收到中意的弟子。

      如何解决人才问题?吴佩锦建议可整合白字戏、正字戏、西秦戏等汕尾戏曲资源,成立汕尾市一级的戏曲学校,定期举办本地戏剧人才培养班,让更多年轻人走上戏曲道路。“此外,还要不断提高演出艺术水平,提高剧团内生发展能力,增加剧团演出收入,以更好待遇留住年轻人。”吴佩锦说。

突围

“越是艰难的时候,越要有代表性剧目”

      2008年的一天,作为传承人代表,吴佩锦收到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传承人证书的通知,“简直不敢相信是我!”

      接过牌子的那一刻,吴佩锦就深刻认识到“荣誉不是享受,而是更大责任”。他脑海里不断闪现:“要怎样服务艺术?如何传承弘扬好白字戏的时代价值……”

      他把白字戏发展的希望,寄托在活态传承上。

吴佩锦在短视频平台开辟新“舞台”。受访者供图

      进校园表演,给学生授课。2022年3月起,吴佩锦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白字戏公共选修课,希望更多年轻人认识和喜欢白字戏。

     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,白字戏演出遭受重创,再加上大量年轻人生活在异乡,喜爱短视频,吴佩锦和同事们果断开辟短视频、直播等第二舞台,“年轻人在哪里,白字戏演出就应该到哪里。”

      “和全国戏迷分享白字戏。”吴佩锦说,直播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赏挣钱,而是让更多人看到白字戏。至今,他已开展了200多场直播,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500多个短视频,累计收获超27万个点赞。

      吴佩锦还向音乐平台、KTV行业推荐白字戏唱段。他录制了《夫妻乐开怀》《擂茶小调》等16首白字戏曲目上传到音乐平台,将50余首白字戏唱段制作成KTV版本。

      “听到吴老师唱的白字戏,眼里酸酸的,仿佛回到童年时在家乡听白字戏的场景。”很多网友给吴佩锦留言,感谢他把白字戏介绍给更多人。

      在用好新媒体传播的同时,吴佩锦坚持“内容至上”,他坚信,有好的新剧本、新戏,才能再次带领剧团走出困境。

      为此,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,他就在筹划排演新剧《草民宋士杰》,该剧由省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传统戏曲《四进士》创作,资金投入拟达160万元。

      “越是艰难的时候,越要有代表性剧目。”吴佩锦说,目前,剧团已获得60多万元的各级财政资金补助,剩下的资金缺口,他会想办法找企业家等社会力量赞助,“一定把钱花在刀刃上,精心打造一部留得住、唱得开的新剧,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让投资人觉得值得。”

      他深知,靠“化缘”排演新剧,不是长久之计,但“再苦再难都要干好这事业”,“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,终有一日,白字戏不再‘稀有’。”

来源 | 南方+客户端
采写 | 南方+记者 张俊 汪旭莹
统筹 | 汤凯锋 伍青 陈丹佳 南小渭
摄影 | 南方+记者 陈锴进(除署名外) 
拍摄 | 南方+记者 陈锴进 实习生 贺威鑫
剪辑 | 南方+记者 陈锴进
海报 | 张文越
绘图 | 简仁山
设计 | 喻焰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热点图文
推荐阅读
文章排行

返回顶部